别名:Coup de grâce
演员: 马蒂亚斯·哈比希 玛加蕾特·冯·特罗塔 吕迪格·基施施泰因 马克·埃罗 布鲁诺·托斯特
上映时间:1976-10-22
更新时间: 08-14 01:10
资源状态: 可播放
死刑原名:Der Fangschuß,又名Coup de grâce
本片出自德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之一,《铁皮鼓》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之手,是一部向**著名导演让·梅尔维尔致敬的经典作品。影片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高贵的索菲女**爱上了一位普通士兵,但动荡的**,因为这段恋情却给两人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影片悲伤而凄凉,是导演沃尔克·施隆多夫除《铁皮鼓》以外,最被人认同的大师作品……
@2022德国大师展。 结尾跳上火车,和片头一样的theme加上了进行曲的节奏,一切还没完,一切才刚刚开始… 明白了导赏里施隆多夫转述比例怀德说的,最好的还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和一个简单的故事,总觉得没能完全get波罗的海的异乡设定,Sophie有点像欧罗巴的化身? 结合昨天的《青年特尔勒斯》,面对集体的**,只是旁观太冷漠,但扎进去就是二选一。 最喜欢圣诞舞会和Sophie在椅子上摇摇欲坠的段落,怎么能这么冷酷?他们甚至都没有脱帽…唯一的笑点,好本土的台词:站街女就别搞得跟扫黄大队似的
枪响了~是真的,**死在了地上,那么小的洞,那么多的血~
故事本身值四星,冲结尾的长镜头和男女主角后半段的表现加到五星。结**刑时没给特写真是太正确了,镜头也一气呵成、欲说已休。本来觉得特罗塔演这个角色年龄偏大,但“投敌”之后的表演真是非她莫属。全片黑白对比浓烈、对白简练,相当有大师气象。
**们男人间的伟大友谊吧//人不明白自己就会伤害别人 爱不需要原谅但战争需要 槲寄生不能使人亲吻但炮火可以 说来也只是破碎而扭曲的灵魂 让琴弦不再和谐的**也不是自愿卡在中间的 但它也确实坚硬得让琴声变得难听 对错在这种时候变得尤为重要//别和**谈家国了 自己都没折腾清楚 放下手里的枪吧
德国影展at大光明。渐入佳境,既是战争也是性别的,女性作为男***的局外人,要么依附在刻板角色上,要么“披上男装”,这种左右为难(男)的无主体性,既呼应男主身上的性向,也投射波罗的海国的“边缘”性,比利怀德说对了一半,复杂故事against复杂背景,但复杂与复杂相通,镜头有写实跟拍和推轨特写两种风格,叙事视角也在男女主之间摇摆(尤其“背叛”戏完全是有限信息,对应之前女主对男主取向不知情),凝练、精彩的黑白摄影平衡了剪辑的突兀,比如隔墙告白时的水汽,最后一气呵成,镜头远眺,不切,直接跟上车——完成了戕害、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戕的意志,返回一战后的德国。
3.5;在一场注定无法胜利的战争里,以一颗射向自己的**解千愁。正如导演所言,的确更适合拍成黑白片。
#德国电影大师展# 20221112@大光明重看,黑白影像里的决绝悲剧,又一场最接近**的他杀,“如果我死了,你会在乎吗?” 病院照顾病人只为染上伤寒,轰炸时拉开窗帘烛火通明,她的结局几乎是她一直在渴求的,痛苦终于得以终结,充满毁灭性的一生得以完整,受到侵犯是她自毁倾向的种子,战争与情感创伤只是加速器,走向无可挽回的命运尽头;表面似乎是个只能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极端故事,然而一个**重比千金的爱,在一个男人面前一文不值,打仗、前程、虚荣、社会评价、男人之间的“友谊”,随便一样都比爱情重要,可以让他在开抢时都能如此轻巧,这样的故事“形态”其实可以放之四海;一开头明晃晃致意自己的老师梅尔维尔,确实很有他的电影类似感受,就是如果能“留白”更多些、点到即止些,定能再上台阶;回头琢磨只能感叹这真是充满挑衅的策展选片啊
施隆多夫,1976。战争,爱情,令人唏嘘不已。**的叛变,男人的绝情,还有战争的阻隔与残酷,生活来不及思考,爱情来不及回味,一起跳舞的妹妹成了叛军的哨兵,一个吻与一声枪响,都是他们俩之间的故事。天空依旧阴霾,冬天依旧萧瑟,士兵们前进的步伐深深陷入泥淖,没有什么真正值得拥有。
两款海报抓住了影片表意的中心,CC版是门两边的对语,苏菲请求原谅,她对雷蒙的爱,一款是影片末尾,苏菲被俘,雷蒙从背后抓着她的头,脸埋进她的金发,苏菲推开他,而苏菲的**点名他来执行,他并没有犹豫,爱如果太深,会成为他人沉重的包袱。
应该是看过的施隆多夫里最爱的一片。他拍了一大票文学改编片,拍到尤瑟纳尔的一弹解千愁算是个大**。一弹解千愁是“不可靠叙事者”小说的大经典,而这部电影要做到的首先就是把小说中的谜语解开,简单的说,就是同志情啦。老实说,加入的、写明的线索和台词毕竟不如原作微妙迷人,但这尝试值得尊敬。
吴邪 2022-11-12
@2022德国大师展。 结尾跳上火车,和片头一样的theme加上了进行曲的节奏,一切还没完,一切才刚刚开始… 明白了导赏里施隆多夫转述比例怀德说的,最好的还是一个简单的背景和一个简单的故事,总觉得没能完全get波罗的海的异乡设定,Sophie有点像欧罗巴的化身? 结合昨天的《青年特尔勒斯》,面对集体的**,只是旁观太冷漠,但扎进去就是二选一。 最喜欢圣诞舞会和Sophie在椅子上摇摇欲坠的段落,怎么能这么冷酷?他们甚至都没有脱帽…唯一的笑点,好本土的台词:站街女就别搞得跟扫黄大队似的
Over5 2008-10-15
枪响了~是真的,**死在了地上,那么小的洞,那么多的血~
沁云 2018-02-15
故事本身值四星,冲结尾的长镜头和男女主角后半段的表现加到五星。结**刑时没给特写真是太正确了,镜头也一气呵成、欲说已休。本来觉得特罗塔演这个角色年龄偏大,但“投敌”之后的表演真是非她莫属。全片黑白对比浓烈、对白简练,相当有大师气象。
YiQiao 2022-11-12
**们男人间的伟大友谊吧//人不明白自己就会伤害别人 爱不需要原谅但战争需要 槲寄生不能使人亲吻但炮火可以 说来也只是破碎而扭曲的灵魂 让琴弦不再和谐的**也不是自愿卡在中间的 但它也确实坚硬得让琴声变得难听 对错在这种时候变得尤为重要//别和**谈家国了 自己都没折腾清楚 放下手里的枪吧
censored dump 2022-11-12
德国影展at大光明。渐入佳境,既是战争也是性别的,女性作为男***的局外人,要么依附在刻板角色上,要么“披上男装”,这种左右为难(男)的无主体性,既呼应男主身上的性向,也投射波罗的海国的“边缘”性,比利怀德说对了一半,复杂故事against复杂背景,但复杂与复杂相通,镜头有写实跟拍和推轨特写两种风格,叙事视角也在男女主之间摇摆(尤其“背叛”戏完全是有限信息,对应之前女主对男主取向不知情),凝练、精彩的黑白摄影平衡了剪辑的突兀,比如隔墙告白时的水汽,最后一气呵成,镜头远眺,不切,直接跟上车——完成了戕害、某种程度上也是自戕的意志,返回一战后的德国。
欢乐** 2022-11-12
3.5;在一场注定无法胜利的战争里,以一颗射向自己的**解千愁。正如导演所言,的确更适合拍成黑白片。
甘草披萨 2015-02-28
#德国电影大师展# 20221112@大光明重看,黑白影像里的决绝悲剧,又一场最接近**的他杀,“如果我死了,你会在乎吗?” 病院照顾病人只为染上伤寒,轰炸时拉开窗帘烛火通明,她的结局几乎是她一直在渴求的,痛苦终于得以终结,充满毁灭性的一生得以完整,受到侵犯是她自毁倾向的种子,战争与情感创伤只是加速器,走向无可挽回的命运尽头;表面似乎是个只能发生在战争期间的极端故事,然而一个**重比千金的爱,在一个男人面前一文不值,打仗、前程、虚荣、社会评价、男人之间的“友谊”,随便一样都比爱情重要,可以让他在开抢时都能如此轻巧,这样的故事“形态”其实可以放之四海;一开头明晃晃致意自己的老师梅尔维尔,确实很有他的电影类似感受,就是如果能“留白”更多些、点到即止些,定能再上台阶;回头琢磨只能感叹这真是充满挑衅的策展选片啊
mayfog 2011-10-19
施隆多夫,1976。战争,爱情,令人唏嘘不已。**的叛变,男人的绝情,还有战争的阻隔与残酷,生活来不及思考,爱情来不及回味,一起跳舞的妹妹成了叛军的哨兵,一个吻与一声枪响,都是他们俩之间的故事。天空依旧阴霾,冬天依旧萧瑟,士兵们前进的步伐深深陷入泥淖,没有什么真正值得拥有。
醉梦·聊生 2022-04-30
两款海报抓住了影片表意的中心,CC版是门两边的对语,苏菲请求原谅,她对雷蒙的爱,一款是影片末尾,苏菲被俘,雷蒙从背后抓着她的头,脸埋进她的金发,苏菲推开他,而苏菲的**点名他来执行,他并没有犹豫,爱如果太深,会成为他人沉重的包袱。
dinosaurs 2015-11-02
应该是看过的施隆多夫里最爱的一片。他拍了一大票文学改编片,拍到尤瑟纳尔的一弹解千愁算是个大**。一弹解千愁是“不可靠叙事者”小说的大经典,而这部电影要做到的首先就是把小说中的谜语解开,简单的说,就是同志情啦。老实说,加入的、写明的线索和台词毕竟不如原作微妙迷人,但这尝试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