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布列松之路原名:De weg naar Bresson,又名通往布莱松之路、The Road to Bresson。1984年纪录片类型片,创作于荷兰地区,具有荷兰语、法语、英语语言版本。由莱奥·代·波尔、朱里恩·罗德执导,并由莱奥·代·波尔、朱里恩·罗德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集众多位罗伯特·布列松、**·**、多米妮克·桑达、保罗·施拉德、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奥逊·威尔斯等著名实力派明星加盟。于1984-02(鹿特丹电影节)公映。
这部以BRESSON的电影风格为主题的记录片,是对这位**银幕书写者的一次献礼。在他极度克制的作者电影里,感性的个体(有时是动物),他们无力的不断尝试着在这个痛苦的世界里的生存。记录片以明确的主题分为数个段落:“电影” “理论”。这些主题由BRESSON,TARKOVSKY,MALLE,SCHRADER(作家,著有上述三位导演的学术论本)的访谈片段拼示而出。 学识与体验展示在这些话语间,而54分钟的长度对这位伟大导演而言未免过短了。
Sabrina 2019-05-17
他是****,相信有上帝,所以对世界的运行及秩序丝毫不怀疑。不会去质疑不公平,质疑结果。他只关心过程,作为艺术家,更关注真实、纯洁和美。对于为什么这个样子,为什么不那样,全然不关心。
吃点好的 2023-08-03
都快把布列松看完了还是不喜欢他,希区柯克是简洁,有的作品是繁复的简洁,布列松是简单。。这**白老头还特自视甚高瞧不起别人,香特尔阿克曼也很自信,很符合刻板印象了
胤祥 2012-06-28
看到塔神便泪流满面了……影片结构甚美,按照布列松的《电影书写札记》来结构,还有对原文的直接引用。这才是真粉丝做出来的纪录片。
蜉蝣 2017-10-21
连续看了三遍。“其它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作为纪录片来说内容太少太少,好在非常有启发性。最后老塔和布列松在戛纳同台领奖,气场穿越出屏幕,瞬间哽咽。
冰红深蓝 2019-06-26
首先采访了塔可夫斯基、**·**、多米尼克·桑达与保罗·施拉德等深受布列松影响的影人,**·**将布列松视为灯塔(一如新浪潮中“电影手册派”的观点)。随后,分项(如摄影、表演、风格)说明布列松的风格特色与美学观,一方面通过引用《电影书写札记》中的金句,另一方面通过解析布列松几部经典作品中的片段(尤其是[武士兰士诺],及[死囚越狱][很可能是魔鬼])。接着,两位导演采访了布列松,但布列松总是答非所问(一如保罗·施拉德自述若干年前作为杂志记者采访布列松时所遇到的情况)。最后,以1983年戛纳电影节(亦是在全片中多次复现的核心点)最佳导演颁奖礼收尾,布列松摆手未发言,老塔则致辞道:“非常感谢。”两人手挽手离场。| 以抵抗情绪来创造情感 | 给观众想象空间,让他们想要去想。(8.5/10)
bugz 2021-05-30
能采访到布列松,就是一大成就了。这部纪录片自身并没有太多精彩。
把噗 2013-06-14
“其他艺术教会我写作的艺术。”
蝉鸣知了 2010-06-11
看到布列松拒媒体予千里之外,及受访时不耐烦的姿态就喜欢到不行。片尾戛纳电影节,布列松和塔可夫斯基同台并获最佳导演!(老布的金钱和老塔的乡愁)电影史上伟大的一幕!两人都是我的至爱。
缘浅情淡 2010-11-30
当奥神把奖颁给老布时,两人竟然连一次对视都没有。布列松是圣人,是纯粹艺术家,同时冷漠的可怕
发不沾霓 2017-04-07
会讲故事的聪明导演很多,而布列松这样的风格家向来凤毛麟角,等哪天这样的**没了,那电影艺术也就GG了;干货少,这帮年轻人真难,拍布列松是吃力不讨好啊,还要承受他对大众埋怨;老塔日常吹老布,**吐槽很幸福;“Il ne s’agit pas de comprendre. Il s'agit de sentir.”;惊现威尔斯,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