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Thou shalt not kill
演员: 亚历山德鲁·苏丘 克里斯蒂娜·弗罗托 科丁·马蒂奇克 丹尼尔·波帕 达娜·罗塔鲁
上映时间:2021-11-11(中国大陆) / 2018-10-16(华沙电影节)
更新时间: 01-08 08:19
资源状态: 可播放
医者仁心原名:Să nu ucizi,又名Thou shalt not kill
克里斯蒂安,一个年轻的外科医生,一个致力于自己职业的理想主义者,在布加勒斯特的一家医院工作。一天,他的一位手术成功的病人****,这让他非常困惑和苦恼。于是他开始调查,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
2018华沙1-2竞赛入围。跟2019名声大噪的《集体》讲的同样是**尼亚公立医院震惊世界的消毒剂丑闻案,不过相比之下纪录片还是要更狠一些。这部片用了蛮典型的**尼亚新浪潮的视听设计(很多长镜头,难度不算高但有几个不错)和情节写法,加上一个有些social drama向的故事,对这个社会问题的揭示,以及人与体制冲突的巨大无力感的表现还是挺清晰的。与《无医可靠》《卡门》《故障状况》等罗国医患题材可以联系起来看,男主角在***那场戏也颇得《警察,形容词》的神韵。不过剪得实在可以再干净利索些。
本来就不会有结果。第五颗星给李医生
不停地洗手,仿佛就能洗掉贪婪的病菌。不断地背诵,似乎就能拯救无辜的病人。救人的医生成了推向死神的**,**的医院成了堕入深渊的地狱。被稀释的不是消毒剂,是为医的良心,被感染的不是致命菌,是为人的贪欲。他不断用额头挤压被稀释的消毒剂,就像一次次躬身屈*于权力,一次次跪伏乞求有救赎。
有点可惜啊!什么最能改变人?当然是权力;它既能短期快准狠地改变,又能长期蛰伏然后催化本质性的变化。个人与权力面对面的故事得对不同层级的权力有表达的意识,一概而论会让叙事单薄,既失去讽刺的力量也无法丰富主角的心理层次。再加上好多次长镜头都让我觉得完全没有拍成长镜头的必要,说表达主角心境吧,其实主角的心理和情感描写都太模糊…
男主是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虽然是个虚构角色,但他让我想起了《官方机密》的凯瑟琳·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独自质疑一个有问题的体制,都在庞杂的体制下宛如一只蝼蚁,但本片的男主却不像凯瑟琳那样得到过很多法界和政界人士的帮助,而本片的结局还让本就焦虑的人更加焦虑了… - 想吐槽下中文译名,**尼亚语原片名和英语片名“Thou shalt not kill”都是由希伯来语转译的古语,来源《圣经》的一条诫命“不可**”——“因为是神把生命给予了一切,神已给予的,不要让人夺走”——使得整部影片具有现实主义之外的神圣感和艺术连结性。中文译名可能也是因为内地缺少这一层文化语境,所以缺失了原片名所点题的这一层很重要的意境,“医者仁心”这个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片名真的是完全与本片的主题背道而驰了…
长镜头很好地传递了人物的等待和焦躁,观众的耐心和主角同步被耗尽。煽情和表意的技巧稍微有点过,但这样容易理解,而且有些段落确实挺有趣的。让人想起李医生,可惜稍微再说一点就要剧透了。与奥斯卡提名的**尼亚纪录片《集体》都是讲该国的消毒剂丑闻,但本片是虚构的人物,其中的愤怒我很能感同身受,很是唏嘘。
在前100分钟我都觉得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现实主义影片,从男主崩溃大哭之后急转直下,像是编剧没想好要怎么让人物完成最终的转变,于是用一个类似寓言的桥段草草收场,实在有些可惜。全程手持摄影也很让我困惑,坐在影院第4排,观感比看娄烨晃多了,尤其车内视角的长镜头简直要晕车。回头还是找这个**的纪录片来看看吧。
2015年**尼亚消毒水公共危机促使一些导演用影像进行反思。之前看过正面记录**的《集体》,本片的故事发生在危机之前,单个病人感染,问题已显,但普通医生的奔走控告穿不透周围不谋而合的沉默。美学上承袭**尼亚新浪潮,但长镜头的使用不够克制。个体和资本、体制的对立基本上是顺拐的,家人和同事的不理解也没有更充分的说明。为了“阻止”主人公控诉成功,甚至还安排了在官员面前突然失语(大笑?)这样刻意的情节。文本离蒙吉还有一定距离。不过还是要感谢艺联引进,对吵闹嘈杂的内地院线倒是一种正向稀释。
全国艺联这次的中东欧电影展映真是宝藏!只是排片惨不忍睹,只能观众自己去跟影院争取了。如《漫漫寻子路》一样冷静克制,一样剖皮刮骨。从小小的消毒剂出发,影片对**尼亚的医疗系统、**机制进行了一番“巡礼”,直到克里斯蒂安在三述谏词的时候情绪崩溃,我也一同陷入了无措。当刺头,因为他还没有彻底对人类失望。目前的两部展映影片都非常明显与政治挂钩,所以我确实闹不明白咱们的审片规则,这算“以人为镜”吗?
是此类型片中拍最好的那种,上一次看这种影片还是前年东木老爷子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大量近景、手持与长镜头,讲述了一个绝望的没有结局的故事。 结尾是今年最佳。
胤祥 2021-09-03
2018华沙1-2竞赛入围。跟2019名声大噪的《集体》讲的同样是**尼亚公立医院震惊世界的消毒剂丑闻案,不过相比之下纪录片还是要更狠一些。这部片用了蛮典型的**尼亚新浪潮的视听设计(很多长镜头,难度不算高但有几个不错)和情节写法,加上一个有些social drama向的故事,对这个社会问题的揭示,以及人与体制冲突的巨大无力感的表现还是挺清晰的。与《无医可靠》《卡门》《故障状况》等罗国医患题材可以联系起来看,男主角在***那场戏也颇得《警察,形容词》的神韵。不过剪得实在可以再干净利索些。
Aki酱 2021-11-12
本来就不会有结果。第五颗星给李医生
西楼尘 2021-11-26
不停地洗手,仿佛就能洗掉贪婪的病菌。不断地背诵,似乎就能拯救无辜的病人。救人的医生成了推向死神的**,**的医院成了堕入深渊的地狱。被稀释的不是消毒剂,是为医的良心,被感染的不是致命菌,是为人的贪欲。他不断用额头挤压被稀释的消毒剂,就像一次次躬身屈*于权力,一次次跪伏乞求有救赎。
如 2019-02-28
有点可惜啊!什么最能改变人?当然是权力;它既能短期快准狠地改变,又能长期蛰伏然后催化本质性的变化。个人与权力面对面的故事得对不同层级的权力有表达的意识,一概而论会让叙事单薄,既失去讽刺的力量也无法丰富主角的心理层次。再加上好多次长镜头都让我觉得完全没有拍成长镜头的必要,说表达主角心境吧,其实主角的心理和情感描写都太模糊…
Yeats 2021-11-13
男主是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虽然是个虚构角色,但他让我想起了《官方机密》的凯瑟琳·冈,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独自质疑一个有问题的体制,都在庞杂的体制下宛如一只蝼蚁,但本片的男主却不像凯瑟琳那样得到过很多法界和政界人士的帮助,而本片的结局还让本就焦虑的人更加焦虑了… - 想吐槽下中文译名,**尼亚语原片名和英语片名“Thou shalt not kill”都是由希伯来语转译的古语,来源《圣经》的一条诫命“不可**”——“因为是神把生命给予了一切,神已给予的,不要让人夺走”——使得整部影片具有现实主义之外的神圣感和艺术连结性。中文译名可能也是因为内地缺少这一层文化语境,所以缺失了原片名所点题的这一层很重要的意境,“医者仁心”这个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片名真的是完全与本片的主题背道而驰了…
Jacques 2021-11-13
长镜头很好地传递了人物的等待和焦躁,观众的耐心和主角同步被耗尽。煽情和表意的技巧稍微有点过,但这样容易理解,而且有些段落确实挺有趣的。让人想起李医生,可惜稍微再说一点就要剧透了。与奥斯卡提名的**尼亚纪录片《集体》都是讲该国的消毒剂丑闻,但本片是虚构的人物,其中的愤怒我很能感同身受,很是唏嘘。
sTill-Life 2021-11-17
在前100分钟我都觉得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现实主义影片,从男主崩溃大哭之后急转直下,像是编剧没想好要怎么让人物完成最终的转变,于是用一个类似寓言的桥段草草收场,实在有些可惜。全程手持摄影也很让我困惑,坐在影院第4排,观感比看娄烨晃多了,尤其车内视角的长镜头简直要晕车。回头还是找这个**的纪录片来看看吧。
荞锹 2021-11-11
2015年**尼亚消毒水公共危机促使一些导演用影像进行反思。之前看过正面记录**的《集体》,本片的故事发生在危机之前,单个病人感染,问题已显,但普通医生的奔走控告穿不透周围不谋而合的沉默。美学上承袭**尼亚新浪潮,但长镜头的使用不够克制。个体和资本、体制的对立基本上是顺拐的,家人和同事的不理解也没有更充分的说明。为了“阻止”主人公控诉成功,甚至还安排了在官员面前突然失语(大笑?)这样刻意的情节。文本离蒙吉还有一定距离。不过还是要感谢艺联引进,对吵闹嘈杂的内地院线倒是一种正向稀释。
李气清 2021-11-14
全国艺联这次的中东欧电影展映真是宝藏!只是排片惨不忍睹,只能观众自己去跟影院争取了。如《漫漫寻子路》一样冷静克制,一样剖皮刮骨。从小小的消毒剂出发,影片对**尼亚的医疗系统、**机制进行了一番“巡礼”,直到克里斯蒂安在三述谏词的时候情绪崩溃,我也一同陷入了无措。当刺头,因为他还没有彻底对人类失望。目前的两部展映影片都非常明显与政治挂钩,所以我确实闹不明白咱们的审片规则,这算“以人为镜”吗?
卷卷猫猫头🐱 2021-11-13
是此类型片中拍最好的那种,上一次看这种影片还是前年东木老爷子的《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大量近景、手持与长镜头,讲述了一个绝望的没有结局的故事。 结尾是今年最佳。